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田园综合体的实现策略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 更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础。在乡村振兴战略构建下, 乡村田园综合体的建设, 是站在新的历史时期, 谋划农村经济发展新格局, 让美丽乡村的建设落到实处。本文立足乡村振兴战略, 分析了乡村田园综合体的建设意义, 并在此基础之上, 从探索乡村田园综合体新模式、挖掘与构建乡土文化、紧扣脱贫攻坚战三个方面, 具体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构建下乡村田园综合体的实现策略。

2017年2月,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田园综合体”概念, 并将其作为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的新模式。又在2017年10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 以新的时代思维、新的历史高度, 谋划了今后一段时间, 我国农村建设发展的新思路、新道路。乡村振兴战略以解决“三农”问题为导向, 通过美丽乡村建设, 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建设。乡村振兴战略下田园综合体建设, 能够从实际出发, 抓住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以培育新的业态、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发展。近年来, 各地依托特色小镇、创意文化产业发展, 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 对推动区域农业经济发展, 形成了较大效果。本文立足对田园综合体的研究, 就乡村振兴战略性如何加快田园综合体建设, 做了如下具体阐述。
 

 
1 乡村振兴战略构建下乡村田园综合体的实现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以解决三农问题为导向, 通过农业经济转型发展, 促进乡村旅游升级、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导向, 积极推进乡村田园综合体建设, 能够进一步整合乡村生态资源, 在文化产业、休闲旅游、加工制造等领域, 实现多产业融合发展。因此, 乡村振兴战略构建下乡村田园综合体的实现, 能够以新的发展思维、新的发展理念, 盘活农村社会经济发展, 助力城乡统筹改革。具体而言, 乡村振兴战略构建下乡村田园综合体的实现意义, 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1 乡村田园综合体是构建城乡统筹改革的重要举措
 
深化城乡统筹改革, 是新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 更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乡村田园综合体建设, 能够实现乡村多功能的有效融合, 依托休闲功能、产业功能和文化功能, 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当前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通过加快城乡统筹改革, 能够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资源。因此, 从改革发展的视角而言, 乡村田园综合体建设, 能够植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 通过优化环境、构建资源、强化治理, 推动城乡统筹改革。
 
1.2 乡村田园综合体是促进乡村旅游升级发展的重要保障
 
转型升级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也是构建生态·旅游新农业经济模式的重要内容。农村生态资源丰富, 田园综合体建设能够整合优势资源, 通过发展创意农业、循环农业, 打造更具经济效益的旅游文化产业。乡村田园综合体建设, 将农村生态资源放大、整合, 并在“创意+生态”的农业模式之下, 促进乡村旅游升级, 让乡村旅游新业态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打造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因此, 乡村田园综合体建设促进了农村新业态发展, 是促进新时期乡村旅游升级发展的重要保障。
 
1.3 乡村田园综合体是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田园综合体是集生态、产业和文化于一体的新型农业形态, 在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中,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 田园综合体以“创意农业+循环农业+旅游体验”为核心, 强调特色农业产业经济带的建立。这就为地区农业供给侧改革提供了切入口, 盘活了农业经济发展活力;其次, 田园综合体的多产业态, 成为推进农村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打造“百姓富、生态美”的发展新格局, “特色农业+创业农业”, 让特色更加显著, 让创意成为亮点, 这是进一步夯实农村经济发展, 加快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途径。
 
2 乡村振兴战略构建下乡村田园综合体的实现策略
 
乡村振兴战略, 是新时期党和国家站在历史的新高度, 全面深化“三农”建设的重要举措。乡村具有丰富的生态资源、乡土文化, 这些元素的构建, 是田园综合体建设的重要基础。通过特色小镇建设、乡土文化挖掘、与脱贫攻坚战的紧密结合, 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田园综合体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有效落地。在笔者看来, 田园综合体建设要立足实际、紧扣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立足特色农业, 大力建设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等田园综合体, 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因此, 具体而言,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 展开田园综合体建设工作。
 
2.1 以特色小镇建设为载体, 探索乡村田园综合体新模式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 田园综合体已有所实践, 而特色小镇的建设, 进一步将田园综合体以更加具体的形态, 融入到农村经济发展建设之中。首先, 立足特色小镇建设, 在特色产业的积极培育之下, 盘活农村经济活力, 让农村经济资源更好地融入新业态之中, 以更加丰富多彩的产业模式, 实现更好的农业经济发展。
 
当前, 我国计划到2020年, 在全国培育1000个特色小镇, 形成以现代制造、休闲旅游、科技教育为主体的现代农业经济模式。四川浦江县明月村, 充分依托3千亩茶园、7千亩竹笋的特色农业产业, 并结合陶艺文化, 打造成为从休闲旅游到文化创意体验为主的特色小镇, 吸引了大批旅游创客。在农旅融合的发展模式之下, 明月村实现了年收入超1千万;其次, 立足现代农庄建设, 创新农业业态。现代农庄正成为田园综合体建设的重要方式, 能够更好地构建农业经济发展平台, 实现农业发展+农业创新的双重发展。在成都多利农庄, 充分依托现代农业信息技术, 发展高端农业综合体。现已建设有1.2万平方米的温室大棚、600亩的有机生态农业示范区, 农庄式的农业发展模式, 迅速成为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并且, 农庄依托创新创业平台的搭建, 加快了农业创新项目发展。农庄建设有2千平方米文创空间, 创客咖啡吧、园区合作社等农业创业项目在农庄园区落户。
 
2.2 以乡土文化传承为依托, 强化乡土文化的挖掘与构建
 
文化是农村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田园综合体的建设中, 应以乡土文化的挖掘与传承为依托, 让田园综合体更加丰富, 成为名镇古村的名片。在传统乡村经济建设中, 乡土文化的缺失, 导致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变形”。为此,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田园综合体建设, 应充分依托乡土文化, 打造具有乡土文化气息的文化产业新模式, 以更好地盘活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目前, 我国历史名镇、名村分别有252个、276个, 在镇村联动建设中, 以挖掘名镇、名村的文化要素, 以文化创意发展推动乡村田园综合体建设。乡村田园综合体不仅仅是基于农村资源的整合, 同时也需要乡土文化的融合, 为田园综合体建设创设良好的内外条件。梅州市梅县区桥溪客家民俗文化村, 充分依托客家文化, 打造了“文化+旅游”的文化产业模式。通过文化旅游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在文化艺术、休闲农业的结合发展中, 不仅实现了传统文化的有效保护与传承, 而且在以文化为主元素的田园综合体中, 促进了民俗文化以产业化的新形态健康发展。
 
2.3 以脱贫攻坚战为导向, 实现与脱贫攻坚战的有机结合
 
无论是美丽乡村建设, 还是田园综合体开发, 都是以农村经济发展为导向,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在田园综合体建设中, 应以脱贫攻坚战为导向, 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经济,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解决群众创收困难等问题。农村生态资源闲置、缺乏开发, 资源的有效利用, 能够激发全域性农业经济发展。特色产业扶贫、旅游扶贫等项目的开发, 就是以脱贫攻坚战为导向, 依托新的农业业态、新的产业模式、新的经济效益, 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建设。立足特色产业资源, 盘活农村生态资源活力。现代农庄实现了农村生态资源的有效整合, 通过“休闲+体验”的农庄建设模式, 让闲置的农村资源以新的形态成为创意旅游文化。在丹棱县幸福古村, 依托自然生态资源, 在整合柑橘、葡萄等特色产业的基础之上, 打造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田园休闲旅游, 体验农耕生活、感受自然清新, 让幸福古村从资源闲置的落后村, 一跃成为现代农业、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美丽新农村, 充分体现了乡村振兴战略性农村经济的新面貌。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站在历史的新高度, 谋划我国“三农”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乡村田园综合体一经提出, 就迅速成为各地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导向, 通过特色文化小镇、现代农庄建设, 积极探索新时期田园综合体的模式, 为田园综合体更好走向农村经济发展, 创设良好的条件。乡土文化是农村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田园综合体在集合式发展中, 要强化对乡土文化的挖掘与构建, 以乡土文化为依托, 构建更具乡土文化气息的田园综合体。脱贫攻坚战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 乡村田园综合体应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 以田园综合体的新业态、新产业,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者:彭翀员)

 

上一篇:田园综合体探究:湖南省沅江市新湾村美丽乡村规划

下一篇:美丽乡村规划探索:人居环境提升与乡村产业规划

在线咨询 400-666-8495